身份:中世纪欧洲修女

“我试图以清纯少女们启迪人心的故事,代替异教女人们的浪荡形象。我已经竭尽自己的微薄才能,来彰显贞操的胜利。”——赫罗斯维塔


    睁眼。
    礼拜的钟声在我耳边久久回荡,面前的礼拜堂尖顶高耸,彩绘玻璃窗上映着灰暗压抑的天光。一身黑袍罩着我的身体,我现在是一名隶属于圣玛丽修道院的修女,而这个时代女性的命运如潮水般向我迎头打来。
    在中世纪,女性的生活无疑是艰难的,她们被视为男性的附属品,在社会上几乎丧失话语权。封建制度规定土地只属于上帝,是上帝把它租给了佃户,因而代表上帝意志的教会几乎控制着农奴生活的方方面面,底层女性在婚前被父母和教会控制,在婚后被丈夫控制,女性的选择永远被局限在家庭与婚姻之中,宛如傀儡。于此同时,社会上掀起了对女性贞洁的崇尚,他们认为女性要么就在俗世中做个合格的妻子,要么就保持自身贞洁成为一名修女,以“上帝新娘”的身份度过一生。不少女性穿上长袍,走进了修道院。在她们看来,修女院为她们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发展机会,在那里,她们有机会打开知识的大门,背负着贞洁的枷锁来换取女性在婚姻与家庭之外得到另一种可能。在当时,修女被认为是最接近上帝的人,拥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她们长袍罩身,舍弃了俗世的欲望,在一条畸形的路上顽强地探索女性的出路。
    这些修女中不乏优秀的画家、剧作家、音乐家、园艺师和厨师。修女赫罗斯维塔就是那个时期知名的戏曲作家,她在修女院接受到了算数、文学、语言等良好的知识熏陶。而她本人对卢坎、贺拉斯、奥维德这些戏剧大师的作品非常喜欢,于是在融会贯通后就开始了戏剧的创作,留下不少《加里卡纳》、《亚伯拉罕》、《帕纳提乌》、《萨匹恩提亚》等传世之作。虽然她的作品主题以歌颂贞洁为主,具有较强的时代局限性,但其笔下的修女形象填补了当时女性书写的空缺,对后世影响深远。
    虽然修道院是封建的产物,但不可否认的是修女群体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她们不仅在文学艺术上有所成就,在教育、医疗和慈善事业上也做出了显著贡献。许多修道院成为了当时的知识中心,我看见修女教授孩子们读书写字,传递文明的薪火。在医疗方面,我看见修女们运用草药与简单的医疗知识,为周围的村民提供救治,减轻他们的痛苦。此外,我还看见她们积极参与慈善活动,为贫困者提供食物与庇护,展现了人性中最温柔与善良的一面。
    她们的成就,或许不如那些历史上的男性伟人那般显赫,但正是这些细微而坚定的努力,如同点点星光,汇聚成了照亮黑暗时代的希望之光。我们证明了,即使是在男权统治的社会结构中,女性也能以自己的方式发光发热,为这个世界带来正面的影响。
    阳光透过彩绘玻璃窗洒在礼拜堂内,我看见她们虔诚闭目,及地的黑袍也染上了光的色彩。我知道,她们在黑袍下有力搏动的心脏,哪怕是拖着贞洁的枷锁,也一刻不会停息。


相关链接:

修女——中世纪强大的女性群体
https://www.swissinfo.ch/chi/%E5%8E%86%E5%8F%B2/monastic-life-_%E4%BF%AE%E5%A5%B3-%E4%B8%AD%E4%B8%96%E7%BA%AA%E5%BC%BA%E5%A4%A7%E7%9A%84%E5%A5%B3%E6%80%A7%E7%BE%A4%E4%BD%93/45932476

荆棘中的玫瑰:中世纪女性的多种面孔
https://www.sohu.com/a/222707340_99894978

修女院
https://www.wikiwand.com/zh/articles/%E4%BF%AE%E5%A5%B3%E9%99%A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