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读者:
很高兴,你能打开这本书。很高兴,能在这本书里与你相遇。作为这本书的编辑者之一,我在其中倾注了我的无限热情与数个漫漫长夜,包括每个章节的命名、选题、内容的编撰、插图的选择,都是创作者慎之又慎的选择。
接下来的话可能会有些幼稚,但我真的想毫无保留地向你吐露我的创作初衷。
从最开始,我们确定的选题就是“女性向”。原因很简单,我们都是女性群体中的一份子,我们有很多话想要通过文字来传递。我们对女性群体的热爱,如同灵感的催化剂,让我们在无数个深夜接待了无数次缪斯的来访。
我们可以做一本《女性生存指南》,帮助女性更好地独立生活?我们可以做一本《角落里的女性呼声》,为少数弱势群体中的女性发声?我们可以做一本《女孩子的一天》,记录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女孩子的一日生活?
最后,我们决定,让你和那些优秀的女性见一面,让你们跨越时空来聊一聊。语言的力量铿锵有力,文字的魅力历久弥新,当两者相遇之,会让人印象深刻。我们期待着,这些先进的优秀的思想,可以为你的行动提供指导。于是,它——
《她的一天》诞生了。
一天有24小时,人生有无数个一天。把无数女性的一生浓缩到一天的时间里,赋予你穿越时空的能力,让你们在不同的现实里相遇。
这是我们的构想,如何落地,如何“看见”与“被看见”,这是我们在构思过程中一直思考的问题。
在这个时代,我们如何看见女性?
仔细想来,这个时代不缺优秀的女性书写,同样也不缺闪耀的“她榜样”。但在这些普适化、模范化的回答背后,我想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答案。这本书开始的不久前,一位编者刚看完《女性参政论者》,她说,她现在满脑子里都是那些为女性选举权奔走奋斗的“她们”,还有影片最后艾米丽为事业牺牲前喊出的那句震耳欲聋的话语“绝不投降,决不放弃斗争(Never surrender, never give up the fight)”。在上世纪初女性备受压迫的英国,她们没有选择缄默,而是用斗争的方式去争取女性应有的权利。
而在这本书构思期间,我们翻开弗吉尼亚·伍尔夫的《达洛维夫人》,就被书的第一句话——“达洛维夫人说她要亲自去买花”给击中了。当女人被社会天然化地囿于家庭中时,当女性在餐桌上甚至缺少话语时,她想要亲自走到街上去买花。这些作品让我们看到那个时代女性的奋斗,女性的挣扎。但是如果将时间线拉长至整个历史长河,女性的发展、女性的奋斗、女性的困境,我们又能看见多少?
所以在这本书里,我们以世界史为轴,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挑选出了能代表其时代特征的女性群体作为叙事对象,来管窥当时女性的女性所享有的权利、付出的努力、面临的困境、做出的成就。为了更好地反映中国风貌,加强中国叙事,我们将后半部分的叙事中心聚焦于中国,尽可能地绘制了一副中国近代以来的女性力量长卷。虽然想法上有诸多疏漏,但仍希望能带给读者一些启发,在他们心里播下一颗火种。有好多瞬间,我觉得这本书或许不是为别人制作,而是为我们自己。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认识了许许多多优秀的女性,但她们往往被时代宏大的叙事所埋没以至于默默无闻。她们是蒙尘的缪斯之光,是人类历史所不能缺少的一半。
在这个时代,女性如何被看见?
着这个信息科技,人工智能高速发展的时代,我们看一通过视频电视看到女性,可以通过虚拟现实看到女性,可以通过生活场景看见女性。明明女性被看见的渠道不断增多,但是似乎,女性的模样越来越模糊,对其评价也愈发两极分化。性别的刻板印象下意识的超越理性思维,在看见女性的第一刻,不由分说地打上了标签。这不是我们想要的呈现方式。我们想要女性不加滤镜的呈现。
所以在这本书中,我们邀请你参与到故事中来,你没有实体,无关乎外表的美丑;你没有年龄,无关于生老病死;你没有习惯,一切都会被时代的洪流碾碎重塑;你没有后顾之忧,你可以和“她们”尽情地交流。你可以自由做选择,穿越到什么样的时代,遇见什么样的知己;你可以肆意涂涂写写,在最后的篇章,书写上你的故事;你可以平等地被看见,从卡片上的镜子里,从自己的心里。
所以,在这个时代,我们如何看见女性?又如何“被看见”?
我想,这本书或许就是我们的答案。
最后的最后,我们不得不向您坦白。在这本书中,我们还有许多创意尚未实现,还有许多内容尚未囊括,还有许多遗憾尚未弥补。我们期待着,未来有一天,它可以变得更加完美。
如有任何建议,东湖之滨,珞珈山下,期待你的来信。